2009年3月7日星期六

30%不是个好办法

一段时间前,有家公司开始实施的30%特殊产品领取额度,我左想右想对于我们经营者实在不是个好的配合。为何30%额度我知道是因为产品生产成本高,没办法与其他自产的产品相比。


可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,我看中这产品的前景,大力专注推动这产品,当你欲进货时,生产商与你说如你欲销售这产品,是可以的。你必须付钱进20000的货额,附带条件是这20000的货额里头你只可以提取其中的30%或6000来提取你欲销售的产品,其余的14000你只能够提取其余保健食品.

然后这30%或6000的产品,本公司没办法即刻让你提取,你先亲自前来下取订单,然后不知期的在家慢慢等待产品生产出来。假设你的订单太多(其实也不多)一次订完的话,本厂商会分次分批来给你(也就是说你欲订完6000的货,不代表你一次性可以提完6000的货)。

等到货来到的时候(不知几时)不会邮寄到你府上,更加不会通知你,你可以做的事就是久不久就去总部询问(其实是发牢骚而已)货到了没有啊?问几时才到啊(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还没到,不知几时会到,有时候更可怜的就是货出完了,没轮到你)。

货去到市场,你欲销却不敢销。为何?销了过后,顾客回头,你跟她说我也不知道货几时还会有,叫她等下,试问这些日常用品,顾客用完了,向你买,却买不到,试问她就算很爱你产品都好,她都唯有移情别恋转而用别品牌的产品。就算敢敢销,货出了去后,这也是一次性的生意,销售已经很微利了,还要送货车油,柜台费用,宣传费用,可怜的是断货时期未免你也要生活,就会像顾客般移情别恋转行去了。

这30%真的不是个什么个好办法。倒不如列出个合理的特殊产品佣金率吧,虽然不是对我们很好,最起码我们不需要照顾其余的70%吗,(长期住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一贯的通病,跟得政府多也同时学了政府那套30%照顾70%)希望此公司认真看待这问题,如此做法虽然保有了利润空间,可是却牺牲了一群顾客,更可悲的是白白牺牲了一大群在外风吹雨打拼业绩的经销商。为己为人都要好好认真看待这问题。

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

毫无定位,毫无卖点

去了早前的嘉年华,心中有股莫名其妙,莫名其妙后冒起不知所谓。


平常身为投资好几万块的加盟商后以为就把我们当经营者。可是去到哪真的不知自己到底有什么优势呢?加盟商入货1万取2万,就有50%。去到RM50报名得到rm500,感觉好像赚了许多,可是去到BOOTH要买货时才知道是根据PLC或CC的来%来计算。哪就算了一算才10%-15%的优惠而已,哪跟我们一般取货到底有什么分别呢,差别在于一边要给rm50入场费一边不用给入场费又可以常年以此价格入货。

定位呢?

假设是要吸引消费者的话,50块的入场费,PICC的偏僻距离如何吸引庞大的陌生顾客呢?有去过JUSCO DAY的朋友应该曾经看过如何的疯狂人潮抢购,可是最近的JUSCO DAY也少了疯狂人潮。假设你就设想,JUSCO把他们的JUSCO DAY开始收取50元的入场费然后把场地转摆在偏远的PICC,只提供10%-15%的OFFER,必须采购大批装。高明的你觉得会吸引多少人潮购买呢?

假设是要吸引经营者的话,提供10%-15%的OFFER,必须采购大批装,兼且要好几万元入会费。单单这两项就不会。。。

在此我只想发表一些我所见所闻的,绝无贬低之意,希望透此越做越好。

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

很轻易就可突破的数据v

2005           -       0
2006           -       0
2007           -       3
2008           -       25
2009 mid of jan - 2

看了以上者一些数据,你猜想看是什么数字统计呢? 

。。。
。。
。。
。。
没错,就是银行倒闭关门的数据。

一年下来,2008年的年尾短短的几个月而已,就累积了25家银行倒闭的记录,很多人还以为这已经是最糟的了;可是你看看短短的2009的半个月30天都还没完的时候,就已经有2家银行倒闭了,看来25家对于2009年来说是个很轻易就可突破的数据。

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

金融危机爆发








危机爆发原因扫描

要明白次贷、信贷紧缩与金融海啸非常令人“头大”,《大纪元》转载至互联网论坛“5分钟让你明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”,或者能让你更易理出头绪来:

一、槓桿

目前,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,採用20至30倍槓桿操作,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產为30亿,30倍槓桿就是900亿。

也就是说,这家银行A以30亿资產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於投资,假如投资盈利5%,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,相对於A自身资產而言,这是150%的暴利。

反过来,假如投资亏损5%,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產,还欠15亿。

二、CDS合约

由於槓桿操作高风险,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,银行不宜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。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,把槓桿投资拿去做“保险”。这种保险就叫信用违约交换(Credit Default Swap,简称CDS)。

比 如,银行A为了逃避槓桿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。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,也可能是保险公司,诸如此类。A对B说,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,我每年付你 保险费5000万,连续10年,总共5亿,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,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,假如违约,你要为我赔偿。A想,如果不违约,我可以赚45 亿,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,我还能净赚40亿。如果有违约,反正有保险来赔。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。

B是一个精明的 人,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,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,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 1%。如果做100家的生意,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,如果其中一家违约,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,即使两家违约,还能赚400亿。A、B双方都认为 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,因此立即拍板成交,皆大欢喜。

三、CDS市场

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,C在旁边眼红了。C就跑到B那边说,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,每个合同给你2亿,总共200亿。B想,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,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,而且没有风险,何乐而不为,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。

这 样一来,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,可以交易和买卖。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,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,而是把它掛牌出售,標价 220亿;D看到这个產品,算了一下,400亿减去220亿,还有180亿可赚,这是“原始股”,不算贵,立即买了下来。一转手,C赚了20亿。从此以 后,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覆的炒,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62兆美元。

四、次贷

上面A、B、C、D、E、F....都在赚大钱,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?根本上说,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彷的投资人的盈利。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。

次 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產投资人,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,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,动起房產投机的主意。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, 贷款买投资房。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至9%以上,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应付,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,借钱付利息,空手套白狼。

此时A很高兴,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;B也很高兴,市场违约率很低,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;后面的C、D、E、F等等都跟著赚钱。

五、次贷危机

房 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,后面没人接盘。此时房產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房子卖不出去,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,终於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,把房子甩 给了银行。此时违约就发生了。A开始感到一丝遗憾,大钱赚不了,不过也亏不到那里,反正有B 做保险。B也不担心,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。

那 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,在G手里。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,还没来得及转手,突然接到消息,这批CDS被降级,其中有20 个违约,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%到2%的违约率。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,总共支出达 1000亿。加上300亿CDS收购费,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。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,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。因此G濒临倒闭。

六、金融危机

如果G倒闭,那么A花费5亿买的保险就泡了汤,更糟糕的是,由於A採用槓桿原理投资,根据前面的分析,A赔光全部资產也不够还债。因此A立即面临破產的危险。除了A之外,还有A2,A3、...A20,统统要准备倒闭。

因此G、A、A2、...A20一起来到美国財政部长面前,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,G万万不能倒闭,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。財政部长心一软,就把G给国有化了,此后A、...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。

七、美元危机

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,而CDS市场总值是62兆。假设其中有10%的违约,就有6兆的违约CDS。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。如果说美国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。那么对於剩下的那些违约CDS,美国就要赔出20兆。

如果不赔,就要看著A20、A21、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。无论採取甚么措施,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。